银行评级连续三年遭遇下调,这在银行界并不多见,但这样的案例,就刚刚发生在南京银行身上。
6月27日,标普宣布将南京银行的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至负面。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这已经是标普连续三年下调南京银行的评级。2015年6月底,标普将南京银行的长期发债人信 用评级从“BBB-”下调至“BB+”,而更早的2014年6月下旬,标普曾将南京银行列入“负面展望”的名单。不过标普称,应南京银行要求,最终撤销了上述评级。
标普的评级或许有失偏颇,但南京银行也有自身的原因。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这三次降低评级均与南京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有关。7月7日,某长期跟踪南京银行的券商分析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估计是一季度扩张速度太快,资本下降的速度也快,才会出现这样的评级结果。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南京银行已完成其资产总额全年增长目标的80%左右,同比增长20%。
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南京银行这些年业务扩张得较快,资本充足率也在下降,多次通过定增、发行债券等方式“补血”。截至2016年3月末,南京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由2015年末的9.38%下降至8.21%,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0.35%下降至9.03%。
国金证劵也曾发布研报称,南京银行一直以来较为粗放的资本管理模式并未出现显著改观,资本消耗仍然偏快。安邦咨询分析称,标普的评级也许有所欠缺,但导致调降评级的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南京银行的业务快速扩张以及过程中暴露了更多问题和风险。
对于“评级之争”,7月6日,南京银行董秘汤哲新回应时代周报记者称,“现在市场很平稳,不想说。”时代周报记者近日多次致电标普中国区某高层,但均无人接听。
标普三次下调评级
6月27日,标普宣布将南京银行的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至负面。标普分析报告显示,由于南京银行用于应对国内经济风险的资本有所减弱,因而下调了其评级。
尽管上述评级最终被撤销,但标普此前认为:“预计南京银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比率(RAC)将降至5%以下水平,而5%是支持该银行当前评估和整体评级的最低分界水平。”据了解,在标普的评级体系中,多以RAC比率作为对金融机构评估信用评级与分析的参考指标。所谓RAC比率,是金融机构拥有的资本占经调整的风险加权资产的比重,能够反映银行的杠杆比率,并在更大程度上考虑到资产的风险。
7月8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评级机构是中介机构,中间难免产生一些争议,这个是很正常的。有些银行可能自身业务扩张很快,包括资产扩张;而且不同银行资产结构也不一样,有些资产比较单一,风险相对比较大,因此出现评级下调的情况。
事实上,这并不是标普第一次下调南京银行评级。2015年6月30日,标普宣布,将南京银行的长期发债人信用评级从“BBB-”下调至“BB+”,展望为稳定。同时将该银行的短期发债人信用评级从“A-3”下调至“B”。
“这个评级近垃圾债级,说明该行风险加大,发行利率将被提高。”某股份制银行资深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
“我们下调对南京银行的评级,以反映由于在2014年和2015年第一季快速增长,导致其资本削弱的情况。”标普分析师胡旸瑞于2015年时就公开表示,在接下来的12-18个月内,预计南京银行的RAC将下降至5.5%-6.5%,而非之前预计的超过7%,这一判断已经考虑了南京银行近期80亿元的增资。因此,标普调整了南京银行的资本状况评估,从“充足”变为“中等”。随后,南京银行方面表示,对此评级调整“不予理会”。
南京银行与标普的评级之争始于更早的2014年。2014年6月下旬,标普曾将南京银行列入“负面展望”的名单,理由是该行持续、快速的业务扩张使得其资本消耗过于迅速。标普的研究报告认为,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除非南京银行大规模补充资本金,否则它的风险调整资本比率将会下跌至低于7%,从而使得该行面临信用评级的下调。在2014年6月20日召开的南京银行股东大会上,该行董事长林复坦承,近几年南京银行发展非常快,资本消耗大。因此,如何进行增资扩股或是资本融资,相关方案目前还在公司管理层的讨论中。
在中国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南京银行并非唯一一家被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下调评级的国内银行。6月17日,标普宣布,将浦发银行长期发债人信用评级由“BBB+”下调至“BBB”,展望稳定。此次下调评级的原因是因为标普预计,未来12-24个月内浦发银行的资本实力仍将面临压力。
“虽然如此,但是连续三年下调南京银行的评级,这比较少见,可能说明南京银行的某些核心指标在评级机构看来是不合格的,或者说未来发展的趋势趋于恶化。”7月8日,另一不愿具名的股份制银行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
高速扩张消耗资本
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标普三次下调南京银行评级的背后,均与该行的资本充足有关。
此前,针对标普2015年下调评级,南京银行曾公开表态称:“该次评级中,标普与我行存在的核心分歧在于:标普认为我行的发展速度较快,可能已造成资本实力的减弱;我行则认为,自身资本充足率完全符合巴塞尔协议Ⅲ和监管部门的规定,并且本行非公开发行A股、优先股等动作,是对资本的有效补充。”
事实上,南京银行资本充足的问题长期存在。时代周报记者查阅年报发现,南京银行2009年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17.5%,资本充足率达到19.2%,两项指标均为14家A股上市银行之首,且远高于银监会当时对于7%的核心资本充足率、10%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南京资本充足率却逐年下降,沦落为“补血”。这两年,南京银行通过定增、发行优先股、二级资本债券等方式补充资本。比如,该行去年发行了15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
这背后或许与南京银行扩张步伐快有关。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过去几年中,南京银行大约以省内每年3家、省外每年2家的速度进行规模扩张,已陆续在上海、北京等省外区域开设分支机构,目前有17家分行。南京银行此前还表示,如果条件允许,还会考虑去中西部地区开设分行。
数据显示,2015年南京银行总资产增长40.5%,远超其预算目标,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今年一季度,该行在一季度已完成其资产总额全年增长目标的约80%,同比增长20%。快速扩张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截至2016年3月末,南京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由2015年末的9.38%下降至8.21%,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0.35%下降至9.03%。一不愿具名长期跟踪南京银行的券商分析师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估计是一季度扩张速度快,资本下降的速度也快”。
国金证劵去年底发布研报称,南京银行在6月底刚完成80亿元定增,并且在三季度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并不快的情况下,在一个季度内,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便下降近30bps,这反映出该行一直以来较为粗放的资本管理模式并未出现显著改观,资本消耗仍然偏快。
汤哲新去年曾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称,银行在发展,资金需求增加,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这些年南京银行资产投放量太大,导致资本充足率不足,定增之后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城商行的根本之策在于避免快速扩张,减少低效、无效放贷,地方政府也应减少对城商行的干涉,并运用不良贷款证券化等多种手段降低其运营风险。”安邦咨询研究团队认为。